登新平楼

登新平楼朗读

去国登兹楼,怀归伤暮秋。

天长落日远,水净寒波流。

秦云起岭树,胡雁飞沙洲。

苍苍几万里,目极令人愁。

译文

离开国都登上这新平城楼,面对寥落暮秋怀归却不得归使我心伤。

天空辽阔,夕阳在远方落下;寒波微澜,河水在静静流淌。

云朵从山岭的树林上升起,北来的大雁飞落在沙洲。

茫茫苍苍的几万里大地,极目远望使我忧愁。

注释

新平:唐朝郡名,即邠州,治新平县(今陕西彬县)。

“去国”二句:谓思归终南隐居之处,即所谓“松龙旧隐”。去国:离开国都。兹楼:指新平楼。兹:此。

寒波流:指泾水。

秦云:秦地的云。新平等地先秦时属秦国。秦,见《横江词》注。

胡雁:北方的大雁。胡,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通称,这里指北方地区。

洲:水中可居之地。

苍苍:一片深青色,这里指旷远迷茫的样子。

目极:指放眼远望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773-774

2、李晖编.李白诗选读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0:96-97

3、林东海注.李白诗选注:上海远东出版社,2011.05:40

登新平楼创作背景

  诗约作于开元十八年(730)秋,李白刚离开长安,西游邠州时所作。

参考资料:

1、詹福瑞 等.李白诗全译.石家庄:河北人民出版社,1997:773-774

2、李晖编.李白诗选读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1980:96-97

  李白怀着愤懑、失望的心情离开了长安。当他登上新平城楼,远望着深秋景象,时值暮秋,天高气爽,落日时分,登楼西望,目极之处,但见落日似比平日遥远;溪水清净,水波起伏,寒意袭人。此情此景,让李白不禁引起了怀归之情。他虽然壮志未遂,但并不甘心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。他多么想重返长安,干一番事业。然而,希望是渺茫的。他望着那“苍苍几万里”的祖国大地,联想起在唐玄宗统治集团的黑暗统治下,一场深刻的社会危机正在到来,他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深深忧虑。因此,诗人发出了“极目使人愁”的感叹。

  “去国登兹楼,怀归伤暮秋”写诗人通过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和情感,用铺叙手法描绘一幅离开长安登新平城楼、时值暮秋想念长安的伤感景致,以“怀”、“归”、“伤”、“暮秋”等诗词烘托气氛,能起到点明题旨、升华主题的作用。

  “秦云起岭树,胡雁飞沙洲””写诗人登新平城楼时所见所闻的叙述,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,如“天”、“日”、“水”、“云”、“落”、“寒”、“流”、“起”、“飞”等,觥筹交错中,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。而“落日”、“寒流”、“秦云”、“胡雁”则勾画出一副凄凉的暮秋景色,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,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。

  “苍苍几万里,目极令人愁”写诗人登新平城楼眺望中所见后的感受,借景抒情,情含景中,既暗寓自己极度思念帝都长安的心情,又突显诗人为祖国的前途命运而产生“愁”绪,抒发自己的感叹,把情与景关联得十分紧密。结尾的“令人愁”和第二句的“伤暮秋”,遥相呼应,构成了全诗的统一情调。

  诗体在律古之间,李白虽能律,却不是律之所能律。其诗是从古乐府古风一路行来,自成体势,不一定只限于律古。全诗语言精练,不失迅猛阔大的气势,极富韵味,寥寥数笔,却情意深长,流露出诗人壮志未酬、处境困窘的忧伤之情。

李白

李白(701年-762年),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唐朝浪漫主义诗人,被后人誉为“诗仙”。祖籍陇西成纪(待考)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。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,有《李太白集》传世。762年病逝,享年61岁。其墓在今安徽当涂,四川江油、湖北安陆有纪念馆。 ...

李白朗读
()

猜你喜欢

迢递关山道,凄凉霜露时。如何秦地月,亦自到天涯。

切切胡笳怨,萧萧边马悲。高楼有思妇,苦乐讵相知。

()

古寺凭江郭,高楼感众阴。时危万里仄,思苦百年深。

半醉天难问,多材陆岂沉。迢迢独行者,珍重吕粱心。

()
钱之江

翳其性之慎独兮,托其根在空谷兮。帝命专于南服兮,不与春荣相逐兮。

眇幽怀之谁陈兮,江离杜若与邻兮。湘累之佩可纫兮,或全我之天真兮。

()

屋角羲娥转两轮,今朝水帝又司辰。

山家尝稻知良月,野径寻梅见小春。

()

我昔丞历阳,好笔得柳生。

维时习治久,群盗方纵横。

()
黄浚

瑰松礓石郁相依,复有寒流浸曲埼。旧主已成林际客,老兵犹护壁间诗。

岂徒负壑移舟感,绝忆科头傅粉姿。霸气暗收文酒散,废亭残日一攒眉。

()